天下无“尘”

——北大学子关注尘肺病社会实践在行动

期次:第1473期    作者:校报记者 曹艺露   查看:219


江苏省沭阳建陵中学师生和实践团员合影江苏省沭阳建陵中学师生和实践团员合影



东海人口口相传着这样的故事:秦朝时,在东海郡港口外那烟波浩荡的海面上,徐福浩浩荡荡千人船队,载着满船财富面东而去,为寻长生不老药,以期永生。人事变迁,千年前徐福为求长久的生存而踏上东海,而千年后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同饮一瓢河水的一群人却在生命苦旅中喘息挣扎。
晚上6点的连云港东海县房山镇山前村,天空灰蒙蒙的,空气中飘满了尘埃,张琦形容东海县的空气“颗粒感重得像飞沙走石一样”。张琦是北大2017级药学3班的班长,也是北大尘肺病人关爱社的筹备社长,担任寒假实践团的学生总领队。此时她和另一名同学正在村头访谈一位尘肺病老人。夜幕降临,老人的喘息声清晰而凝重,门前的车灯打开照明,两束聚光灯照在他们身上,仿佛是这微暗夜色里唯一的亮。
缘起燕园
2018年1月14日,北京大学金光生命科学大楼一层咖啡厅,有一群人在热烈地讨论着有关生命的问题。他们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990级校友、江苏伯克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飞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副研究员、医学预科办公室辅导员张莉娟老师和一群来自北京大学的同学。他们在筹划成立一个社团,一个以关怀和救助尘肺病人为出发点的社团。这个社团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天下无尘,表达了该社团的初心和使命。
“我之前也听说过有尘肺病人这个群体,但是在听过王飞博士的宣讲之后,他们的人数之多,以及生活情况之恶劣仍然让我大为震惊。”社团(筹)学术部部长张书源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能让更多的北大人认识到这个群体,这也是我们心中的人文关怀吧。”
怀着这样一份情怀,张琦等同学在贾光、宋颂等老师的专业指导下,从1月12日开始筹划针对尘肺病患者的寒假实践活动。从行程策划,到问卷设计,再到行前培训,反复修改,这样的准备工作持续了整整半个月。直到1月30日,实践团正式踏上了探访和宣教之旅。
实践活动原计划分为陕西商洛、湖北十堰、山东烟台和江苏徐州等4个小分队。谁知天公不作美,24日前后的一场漫天飞雪阻碍了小分队的步伐。考虑到安全因素,他们的“张妈妈”(随队指导老师张莉娟)叫停了陕西组和湖北组。与此同时,山东组在烟台市的大部分行程也被变更。最终山东组的部分成员与江苏组合并,由张莉娟、徐国旺两位带队老师和张琦、张书源等8名学生组成实践团。1月30日一大早,这一队人肩负着其他成员的期待动身前往江苏。
山村的感动
在江苏省,实践团来到了东海县房山镇的山前和山后两个村子,就在这里,实践团遇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老人。房山镇的村民大多从事家庭手工业,主要是生产石料并对石料进行粗加工。实践团成员驱车前往目的地,车程中有一段土路,路两旁码着村民制作的墓碑,高高地摞成了小丘。因为大量的石料切割,当地的空气中弥漫着尘埃。
金为山老人就住在山前村,老人家育有两儿两女,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由于一些原因,81岁的老人和他70多岁的老伴独自过活,经济来源是老人大半生的积蓄和两个在外打工的女儿时不时的接济。4年前,老人因感到呼吸困难,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自己得了尘肺病。4年来因病两次住院花费近两万元,这些钱几乎是他全部的积蓄。去年6月病情加重,老人每周都要去镇上的卫生院输液以缓解病痛,一瓶液要70元,往返都是由年迈的金奶奶骑三轮车。老人每天都要吸氧,床头就摆着一个不小的氧气瓶,每3天换一个,一瓶氧气30元。这些开销对二老来说已经难以承受,所以金为山老人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半个鸡蛋,晚上一小碗粥。当问及老人是否属于低保户时,负责入户走访金爷爷金奶奶的副社长鲁欣然同学说:“老人有子女,因此不符合低保的要求。”
金奶奶身体还算硬朗,她操着海州方言,告诉鲁欣然和王大任:“老头3岁就死了爹啊,他妈带着他改嫁了。25了才又回到这村子,就靠着扒河(每年枯水期把河床上淤积的污泥清理运走)养活这4个娃儿,临了还受这罪呦。”说着说着,奶奶的眼眶就红了。
苦惯了的人是闲不下来的,为了补贴家用,70多岁了金为山老人还在小作坊寻了一份打磨雕像的差事,也因此得了尘肺病。现在他的身体状况很不乐观,金为山老人很难长时间讲话,与实践团成员交流的主要是金奶奶。在访谈的全过程中,金爷爷都坐在床上,因为平躺就喘不过来气,坐着会让他舒服一些。病情严重的时候他只能坐着挨过漫漫长夜。
来自北京等地的同学很难听懂金奶奶的方言,所以实践团特意安排了一名当地同学作为搭档。鲁欣然坦言:“全程我只能通过尽力捕捉关键词来判断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我都在用心去聆听每一句话,不敢有一丝走神。” 当天晚上的总结会,张琦特别提及语言障碍这一问题,张莉娟老师说:“态度比内容更重要。只要我们在认真地听,我们的真诚就会传递给他们。”
最后,告别的时候,金爷爷斜靠在床上目送着实践团离开,奶奶紧紧拉着鲁欣然的手,用当地方言一遍又一遍地唤着:“小乖,小乖,留下来吃个饭吧……天都黑了,路上要小心啊。”当车缓缓驶离金爷爷一家时,奶奶拎着小马扎站在门口远远地望着,直到最后车尾灯在夜色里小成两个微弱的光点。
像金为山老人这样的病人在房山镇还有很多,全国的尘肺病人则多达数百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着。据鲁欣然介绍,关爱社成员计划长期给有联系方式的尘肺病人提供资讯和关怀,在换季的时候送上一些温馨提醒,并且打算定期做回访。外联部长王和玉也表示:“我们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希望做一个长期的工作,能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
六校宣讲
实践团成员在访问东海之后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山东沂水继续访问尘肺病患者,另一路辗转江苏徐州和宿迁,到中学进行尘肺病知识科普。在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江苏省徐州一中、江苏省泗阳中学、宿迁青华学校、沭阳高级中学、沭阳县建陵中学,实践团成员先后举行了6场宣讲,受众包括初三到高三多个年级的1100余名师生。
徐州一中孙智恒、沭阳县建陵中学段双双等同学听过宣讲之后,积极与实践团联系。他们或因亲人曾受病痛折磨而感同身受,或被北大学子的关爱情怀所打动,热切地请求加入关爱尘肺病人的队伍。
在7天的时间里,实践团行程几万里,足迹遍及苏鲁5市10个县区,1所疾控中心、2所医院,走访了10余户村民,宣讲了6所学校,深度访谈了19位尘肺病人。“这些只是我们的第一步,是为暑期更大规模的实践而做的预调研,接下来我们会一步步走,包括多个方面。非常感谢社会人士和各位同学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关注。”张琦这样说。
脚步不会停息
寒假实践结束后,实践团一直在作各方面的总结。原湖北组队员姚盼竹说:“还是觉得没能去成湖北是比较失落的一件事吧。” 陕西组队员杨一诺告诉笔者,他们组做了充分扎实的行前准备,得到了许多热心人士的帮助。在大雪封路前,已与30余名患者取得联系。“病人是真的期盼我们去的,也相信我们可以带去一些帮助,所以当我们不得不将由于天气原因取消行程的消息告诉他们时,我感到十分愧疚,担心会让他们失望。”当问及暑假里是否会有相应实践计划时,实践调研部负责人付川询很肯定地表示,有机会还会去陕西商洛、湖北十堰探望更多的病人。有时候遗憾也是另一种美丽,会更激励我们踏上前往远方的路。
笔者是在2月5日开始注意到北大尘肺病人关爱社的微信公众号,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所看见的是一群有热情、有担当的北大青年。笔者曾在这个公众号看到一条留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句引自鲁迅的评论获得了很多点赞。这个公众号的最近一期推送是他们寒假实践团的一篇总结,标题是“呼吸着,奔走着——我们的足迹与故事”。笔者不禁感慨,这群青年在为另一群人奔走,他们充满生命力,他们在呼吸着;而另一群人则在病痛的折磨中苦苦喘息。健康地呼吸着的一群人为另一群人呼吸的健康而奔走,更是一种息息相关的使命感。笔者认为在这细微深处的责任感里体现的正是北大和北大人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相连。新时代、新起点、新青年,他们躬身践行着北大精神,更是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在社会中淬炼本领,努力成长为懂社会、懂自己、懂中国、懂世界的引领未来的青年人。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