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舛误,由“一带一路”走近波斯语

访北大西亚语系主任时光副教授

期次:第1468期    作者:■ 校报记者 许天怡   查看:292





  从1957年到2017年,北京大学波斯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历程。当今,在“一带一路”政策提出的新形势下,波斯语、波斯语专业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报记者对北京大学西亚语系主任时光副教授进行了专访。
  伊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是世界上主要运用波斯语交流的国家。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外交从零开始,缺乏大量外语人才,尤其是小语种方面的人才。北京大学的波斯语专业就是在此时建立的。时光介绍道,当时国内还没有波斯语教学的条件,但当时阿富汗和我国较早建立外交关系,几位在国内高校英语专业就读的学生受国家委派前往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学习波斯语。第一批波斯语专业学生毕业后,有几位毕业生都被派到了外交部工作,其中一位后来又返回北大任教,他就是曾在阿富汗国王查希尔访华会见毛泽东主席时承担过翻译工作的叶奕良教授。可以说,波斯语教学和相关人才培养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在外交中占据着关键地位。
  北京大学波斯语专业为我国外交战线输送了大量人才,曾担任中国驻伊朗大使的华黎明先生就毕业于北大波斯语专业。中伊外交中也一直活跃着大量北大的波斯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协调中国和伊朗以及周边国家关系、执行外交政策时做了出色的工作。
  由于国际局势和历史问题,波斯语系毕业生的去向也更偏重伊朗。中国目前在外交和经贸方面都与伊朗有多方合作,目前中国也是伊朗第一大进口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几年来,中伊关系发展极为迅速,中国逐渐打开伊朗市场,出口范围也从小商品、低端商品发展到大型工程、机械项目。中伊外交关系也逐渐进入蜜月期,两国高层间签署了一些大型项目协议。时光对中伊未来外交、经贸方面的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同时,在文化上中伊之间也在不断增进交往。伊朗本身重视对外的文化交流,而我国拥有波斯语专业的高校也越发重视伊朗文化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官方上,中国外交部、文化部等相关部门也和伊朗达成了一些文化方面的协议。伊朗在中国春节前夕还会举办中国文化节,宣传中国文化风俗。在签证方面,伊朗对中国实行较为方便的落地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伊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备选项,这个过程中,民众对伊朗的误解也在逐渐消除。时光认为,我国重视与伊朗的外交关系,不仅仅是因为伊朗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更因为中伊对相关重大问题的相近看法和立场,把伊朗纳入到“一带一路”中,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稳定都很重要。
  从历史来看,中伊交往自公元前 2 世纪张骞通西域就开始了,至今两千多年,中伊长期互为友好邻邦,没有过一次战争。时光也向我们澄清,伊朗文化不等同于伊斯兰文化。虽然伊朗目前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较深远,但伊斯兰教兴起是在公元 7 世纪以后,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前,中国已经和伊朗有了八百年左右的文化交往。古波斯帝国在公元前500 年左右已经建立了,作为伊朗的传统文化,和西亚其他地区的文化特性仍存在一定差异,伊朗目前也更想突出其本土的伊朗-波斯文化。而我们和伊朗文化的接触也并非总在宗教上,维度是非常广阔的。时光以语言为例:“新疆饭店里的 ‘馕’ 实际上就是波斯语。而我们传统乐器 ‘唢呐’ 一词,也是从波斯语传过来的。类似还有很多波斯语词汇,都进入了中国与汉语。也有很多汉语词汇传入了波斯语,比如 ‘茶叶’ 一词,在波斯语中被称为 ‘chay’(音译)”。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时光认为,对于波斯语教学一个明显的改变是开设波斯语的高校大量增加,可以看出,对波斯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大提升了。在波斯语本科生就业方面,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也在逐年攀升。
  但时光坦言,“一带一路”倡议牵扯国家众多,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波斯语、针对伊朗等波斯语国家的具体项目。不过,波斯语教研室和北大的诸单位、教研室之间的合作项目大大增加了,对丝绸之路的研究项目也更受重视了,这从申报项目的数据上可以得到直接体现。外国语学院与北大其他院系共同开展了区域国别研究,共建“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如波斯语教研室的部分老师参与了有关东方国家诗歌的翻译项目、东方国家近二十年来的文学奖项归纳整理等课题项目。时光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展开,未来的机会将会是井喷式的。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北大的波斯语系又有着独树一帜的重要性。时光介绍道,首先,北大波斯语教学中培养的一些方向、教学重点与其他高校相比有一些区别,强化对伊朗文化、波斯文学的教学。北大毕业生出去之后无论做伊朗相关的何种工作,交流的时候有一些特别的优势。波斯语教研室的教师队伍近年也吸收了国外和国内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教学体系非常完整。波斯语作为冷门语种,北大现在是国内唯一有博士生招生资格的学校。北大培养大量波斯语人才,在各领域为中伊两国和其他波斯语国家进行高质量服务。第二,北大波斯语教研室的教师们发表和出版一批相关文章和书籍,这不仅是为了促进专业内部波斯文化研究,更是为了让全国人民增进对伊朗等国的了解。时光说,现在中国普通人对伊朗了解还不是很多,还是有许多误解的。一些去伊朗旅游的人常常因将伊朗与伊拉克等地区混淆而产生“伊朗局势太乱”的质疑,但其实伊朗在中东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安全的。有关对伊朗的质疑和误解,波斯语专业学者具有进行澄清的责任。
  时光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不仅是为了和其他国家建立商贸、政治方面的来往,也是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更多地面向世界,了解世界各国的真实情况。同样,对于伊朗而言,对中国的了解也并不深刻,很多伊朗人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上世纪 80 年代甚至更早的时期。“一带一路”政策对于中伊两国、及其他相关国家,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在增加了解、增强互信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题图为德黑兰自由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