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不懈,诲人不倦

——访历史学系系主任张帆教授

期次:第1464期    作者:校报记者 崔嘉楠   查看:52





 在燕园人文学苑五号楼,这幢青砖黛瓦的仿古建筑的二楼,历史学系系主任张帆或在埋头校稿,或在修改教案,又或者在思索历史学系下一年的发展规划。他潜心史学研究,一笔一划描绘蒙元王朝的兴衰沉浮;他投身史学通识教育,并将新时代下史学的公共传播视为使命;他担任要职,把北大历史学科的未来时刻装在自己的心坎里。无论对待科研、教学还是管理工作,他始终都怀着对史学最初的敬畏与热忱,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故纸堆中的伏案“老吏”
从1982年初入燕园算起,张帆与北大历史学系结缘已有35年之久。谈及迈入史学门的初衷,他说:“历史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其唯有通过不断考证、求索后才能感受到的独特魅力。”
张帆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蒙元史。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典型”王朝,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蒙元史,除充分掌握汉文史料外,还需要尽量披览蒙元时代的域外史料,并且参考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著作,往往还要将不同文字的史料仔细比勘,互相订补。选择这一“冷门”专业作为研究方向,需要一定的勇气。
历史学需要翻故纸堆,坐冷板凳,这长期考验着研究者的耐心与恒心。《元典章》是传世篇幅较大的元代原始史料之一,但由于文中夹杂大量元朝特有的专门词汇和蒙文直译公牍,其整理工作十分艰难。近些年来,张帆一直从事《元典章》的校释和研究工作。在工作中,他必须逐字逐句进行处理,遇到艰涩难懂之处,不能随意跳过。于他而言,通过搜罗多方资料,综合比对各种直接和间接证据后的豁然开朗,便是最大的愉快。
蒙元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元朝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这也是张帆长久以来所关注的重点。他借助大量原始史料,从纵向角度入手,探析元朝与其前后王朝在制度、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撰写了专著《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和多篇有分量的论文。通过深入钻研元朝这一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他对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所撰写的教材《中国古代简史》被授予北京市精品教材奖,本人也曾连续四年获得“北京大学年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一位听过张帆学术讲座的学生这样评价:“张老师旁征博引,借用鲜活生动的历史材料解读蒙元文化特征,讲解深入浅出,语言则充满机趣与人文智慧。”
不辍耕耘,春风化雨
历史学系历来把通史教学视为史学传承的重中之重,张帆也是其有力的践行者。为进一步推进小班教学实践,历史学系专门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了“中国古代史练习”、“中国近代史练习”等小班研讨课程。张帆在所授小班课程中,每次都以专题形式为学生配发文献材料。他希望学生们能尽早接触第一手史料,通过充分的阅读和讨论,来加深对历史脉络的感知。他常常鼓励学生们:“历史学的学习和研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哪怕从最简单的材料入手,也无论如何不要畏惧原始史料。”
“我国历史传统非常深厚,提升历史文化素养也应是我们每一位国民的必修课。”秉承着这样的信念,张帆积极投身到历史学更广泛的传播当中。他同历史学系叶炜教授共同主持的“中国古代史”核心通选课程,每学期都吸引着全校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们选修、旁听。在张帆看来,历史学非常适合进行通识教育,然而由于课时有限,如何更好地兼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们真正有所收获,一直让他非常苦恼。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他根据当年选课学生们的平均知识储备水平来不断优化教学重点,并在每章节过后推荐相关书目,鼓励学生们进行扩展阅读。张帆先后3次到通识沙龙的现场,与学生分享历史的趣味、史籍阅读的方法心得,并围绕某些具体历史话题进行探讨。一位曾参加过沙龙的学生向记者表示:“张老师谦逊和善,平易近人,他精彩而中肯的答疑解惑,使我更亲切地体悟到历史学当中蕴藏的魅力,真切感受到一位史学研究者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
除了校园内的同学们之外,还有一批人也让张帆十分关注。“有一些圈外的历史爱好者,未能有机会接触系统的历史教学与知识体系,在思维方法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果能够通过与他们短暂的交流,在其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对某个历史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多元化,也算是尽到了自己的一点小小职责”。他认为,在社会、经济都高速发展的今天,包括史学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愈加重要。在教学科研之余,加入到史学公共传播的队伍当中,也是历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张帆谈到,在公共讲座上偶尔遇到一些有失偏颇的观点,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纵阅千古,心系发展
自2015年起,张帆开始担任历史学系系主任。回顾历史学系近年来的发展,他颇为兴奋:“显著改善的硬件设施与环境、丰富全面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等,都对全系的教学科研工作产生了很大推动。”他也坚信,无论处在怎样的历史阶段,历史学人“实事求是、严谨细致、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将会始终如一,并将长期始终致力培养有益于社会的史学人才。
在今年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当中,历史学系的“中国史”、“世界史”两个学科同时入选,这在全国众多高校历史院系当中是唯一的一例。但在取得这一成绩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并保持历史学系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是张帆非常担忧的问题。“一定的学科规模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学科竞争中的关键要素。但与过去相比,当前北大历史学系的学科规模相对偏小。此外,人员老化比较严重,有可能造成青黄不接的窘境。”针对这一点,张帆表示未来历史学系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人才引进和培育,引导和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而作为此次校党代会代表之一,他也希望能积极建言献策,并同其他与会代表一起探讨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路与机制。“北大的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增长点,把握好其间的平衡很重要”。
谈及刚刚落下帷幕的党的十九大,张帆作为一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颇为感慨。他赞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举措、新蓝图,同时也谈到目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的决胜阶段,各项政策决策更应高瞻远瞩,落地有声。他希望历史学的研究能够体现人文关怀,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反思与借鉴。青年一代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张帆同样关心着青年学生的成长,他给新时代的青年这样的忠告:一是多关心社会发展,培养自己开阔的视野;二是多阅读中外思想家的理论著作,特别是经过历史考验积淀下来的经典著作,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应具备持之以恒的耐心,也需要较强的领悟力和记忆力。”这是张帆对如何培养历史研究功力所给出的回答。三十多年来,他从不忘却历史学最初带给他的那份感动。纵阅千古史书,在故纸堆里的探寻,让张帆的眼界更加宽阔。他将这份温和、谦逊和审慎的态度注入到科研、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日夜兼程,书写下厚重动人的史家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