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中的北大声音

期次:第1476期       查看:65






































编者按 3月3日-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3月5日-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新一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首次会议,因此这届两会格外引人注目。北京大学共有5位全国人大代表和18位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今年的全国两会,他们在会上依法履职、建言献策、积极发声。本期校报,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些两会中的北大声音。
林建华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党员
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研究生院院长
将大学的发展融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是中国大学的重要特点,也是独特优势。北京“四个中心”的建设和大学的发展非常契合,这样的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我们正积极推进北大与中关村科学城的进一步合作,打造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我们也在积极参与怀柔科学城的建设。
我们希望未来的北大有两种特征,一是平静如水,就是要把校园环境和学术氛围建设得更好,更加宁静、和谐,使老师们能够静心教学科研,使学生们能够安心学习。另一种特征是激情似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深入地融入到北京和国家的发展当中,通过对国家和地方发展的贡献,增强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李义虎
全国人大代表、无党派人士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国台办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是新时代对台政策领域的新气象、新作为,迅速且有力地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对台工作新论述,对推动两岸关系积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政策措施会对台湾的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业开发研究人员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产生群体的规模效应,有可能形成新的“西进效应”。
顾晋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党员、农工民主党党员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现在所有的保障体系主要关注的都是发生肿瘤以后的诊断、治疗,对于前面的筛查和后面到生命晚期的这段,很多医疗保障系统是不覆盖的,我们的保障体系要向医疗照顾的两头延伸。
现在医疗体系还是主要以医院为核心,社区的服务中心是一个医疗机构,但这样的医疗机构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上是完全不平衡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有四个社区,我们医院和社区的关系就是紧密型的医联体。我们把专科医生下沉到社区,把一些科室下沉到社区,还有健康管理下沉到社区。通过“三下沉”,把一些优质资源直接放到社区去,这样老百姓在社区就可以看到专科医生,非常方便。
刘忠军
全国人大代表、无党派人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教授
我们科技创新的环境并不理想,体制和机制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进步和科学创新的步伐,不少相关法规亟需建立或完善,有些管理制度和流程亟需改进。比如在3D打印技术上市过程中,审批流程成为了影响上市速度的瓶颈。因此,我建议改进审批流程和内容。
凡是放在人体内的东西都涉及到人体的健康,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采取一些举措,让创新成果能够有更快的通道参与国际竞争。我们的东西如果先上市,把它形成产品,那是我们中国企业制造,除了在国内用,甚至可以把它推到国外去。
林毅夫
全国政协常委、无党派人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和田有220万人口,7个县1个市,连片贫困,目前有将近60万的劳动力,就业怎么解决是个问题。在新疆尤其在南疆,过去因为交通基础设施很差,跟全国的市场、跟世界的市场联系在一起比较困难。那就导致新疆的发展维持在比较传统的农业,收入水平也比较低。
现在情况有些变化,“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让新疆这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进入到中亚,可以进入到南亚,通过印度洋到达欧洲,还可以从铁路进入欧洲。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新疆的产品可以进入到国际市场。找机会把东部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疆,可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帮助新疆抓住这个融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贾庆国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盟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要想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就必须参与全球治理。全球治理通过参与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直接服务于安全、经济、环境、健康等多方面国家利益的需求。我们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我国正在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例如推动建立亚投行。从完善和改革全球金融体系的角度看,这标志着全球经济治理正从过去的“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治”过渡。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兼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方面,中国致力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份额和发出声音的力量,倡导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发展机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刘忠范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社员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发代工”是由科技研发机构针对特定企业的技术需求,组建由高水平专业人员构成的专门研发团队,开展定制化的技术研发。“研发代工方”与“企业方”通过全过程利益捆绑,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落地的无缝衔接,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途径。“研发代工方”专注于技术研发,“企业方”专注于产业化和市场开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回避了“教授办企业”的诸多问题,大幅度增加科研人员推进成果产业化的意愿。
建议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代工”试点。即由政府主导,选择若干典型的高新技术领域,成立由高校或科研院所、企业或行业组织共同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代工”模式的试点工作。
刘玉村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党员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
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难在三方面:一是有限度的财力投入与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评价跟个体感受之间是有差异的,三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关于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和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采取了顶层设计的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重要问题,顶层设计解决公平问题,探索式的改革将可能解决效率问题。我们一定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有签约医生或家庭医生,可提供最便捷、最直接的服务。相信不久的将来,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将会健全,老百姓看病会越来越方便。
田刚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盟员
北京大学副校长、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北大将持续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人事制度体系改革,培养更多一流人才,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队伍建设是学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北大积极推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及机制创新,建立新聘教师预聘制度。这种机制对年轻人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也是动力,有助于提升、激发人才队伍整体竞争力和创造活力。
赵进东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性一直争论不休,导致转基因技术推广缓慢。同其他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是中性的,转基因生物安全与否取决于所转入的基因和转入方式。因此,转基因安全不能泛泛而谈,必须根据具体的转基因生物个体,根据国际几大权威机构论证,经过科学评估、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风险可控。导致社会舆论不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评价体系。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的体系必须尽可能完善、公正、透明,才能消除人们的顾虑。
方精云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盟员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年来,人才引进工作成为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重要业绩,但也引发了无序竞争的乱象。
应建立规范的人才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在国家层面建立合理的薪酬指导体系,确立相对规范的待遇标准。如针对除国防科工等特殊领域外的人才,设定人才年薪上限标准;在住房等福利待遇方面,也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统一监管。同时,建立人才引进补偿机制,避免单位之间无序竞争。
应建立全国系统配套、有效衔接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全国相对统一的人才引进待遇标准,遏制一些单位为引进人才无序、随性、不合理地提供高得离谱的待遇等乱象,以减少国家财产的浪费和流失、保证学术生态环境的相对纯洁性。
李晓明
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建议扩大在线教育资源开放程度,发挥体制优势,利用国家力量,向参与人和机构旗帜鲜明地提出倡议和要求,让国家认定支持下的课程资源真正成为社会公共物品。
由于在线课程资源是一种复杂的知识产品,其使用过程并不像空气和水那么简单,我们需要维护原创者的必要权益。为此,国际上已有一种类似于“负面清单”精神的成熟方法,即在最初发布开放课程的同时提出若干必要条件,其他使用者只要满足这些条件,就可以任意使用,包括下载、安装、在原课程基础上提供增值教学服务等,不必再商榷。如此能够大大提高课程资源使用的便利性,促进开放共享。
陈仲强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第三医院大外科主任
推动分级诊疗,“政府主导+利益捆绑”是关键。当前,针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了清晰的整体思路和实施路径。在具体推动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目前社区、县域和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收入差别很大,应通过薪酬制度改革保护和激发社区医生的积极性。其次,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医联体建设,使得区域医疗中心带动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如何保障好医联体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第三,消除宣传误区。要通过舆论宣传让百姓了解并熟悉社区医疗机构的定位,进而引导更多患者配合分级诊疗的就诊路径。
霍勇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会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
应当重视对医学专业学科发展历史的记录,建立学科发展历史收集机制。通过记录和展示,提升民众的医学知识水平。随着医疗事业发展加速和技术更新换代,很多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治疗手段和技术无法得到充分沉淀。如何找寻、保存我国医学发展的印记,让更多人了解我国医学发展历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医疗行业相关人士关注的问题。
林野
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应当定期开展口腔检查和牙周健康维护,并纳入医保支付项目。每年做一次口腔检查,中国的口腔健康水平就会上一个大台阶。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口腔疾病影响到咀嚼功能,过早的牙齿脱落,容易形成老年痴呆,寿命也直接受到影响。
做一个烤瓷牙的基本费用是4000元,缺牙做种植牙是10,000多元。如果关口前移,检查费用每年只要50元,即使医保支付20年,也只需要1000元。我们应当用医保定期支付口腔健康检查,用机制引导全民口腔健康水平上一个大台阶,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丁洁
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研究员、教授
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占比仍然保持在40%以上。在贫困人口中,又以儿童群体的致贫返贫问题最为严重。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基本医保报销比例仍偏低。受报销比例、保障额度、病种、地域及家庭垫付模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少重症患者仍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在陷入贫困的同时,还会因延误或放弃治疗而导致死亡。根据基金的运行情况测算,只要在现有医保体系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人均40~50元的筹资额,按照模型所提出的保障方案,即可实现每个儿童全病种住院医疗年度自付费用不超过10,000元。
吴明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
从医保报销的角度,在基层就医报销的比例很高,要比去医院报销比例高,这是吸引患者的一种方式,家庭医生很多服务基本都是免费提供的,当然有病需要治疗的话,是通过医保进行报销的。首诊比如利用了家庭医生的服务,真需要转诊的时候很快有绿色通道,不用到医院去排大队。
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广是由省级到地方逐步落实的,过程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它其实是一个理念的创新,理念的创新需要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从提供者的角度、居民的角度都有一个理念的变化,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张颐武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会员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文化类小微企业应与科技型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对照科技型企业,我们应该关注如何给予文化类小微企业更多支持,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等方面,从而帮助它们实现更加顺利的发展。这些文化创意类的小微企业,它们应该和科技企业享有相似的待遇或者同等的待遇。我们可以将文化创意企业相应地纳入到科技创新产业或互联网创新行业之中。
(各代表言论根据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发布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