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 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期次:第1460期    作者:■ 新闻网记者 张疆 周宜婧   查看:323


中文系学生在邵永海的小班课上中文系学生在邵永海的小班课上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视察北京大学看望师生时指明了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前进方向。他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培养一流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大学始终以人才培养为学校的核心使命,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思考和讨论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北大风格的现代大学制度,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多年来,北京大学一直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的本科教育模式,近年来更是坚持“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本科教育“新十六字”方针,建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
元培学院2014级本科生赵宇飞是政治学、经济学、哲学(PPE)专业的学生,大二的时候他选了李猛老师的“哲学导论”。“这门课由大课和小班讨论组成,每周要求阅读一定的经典文本,辅以老师推荐的研究文献,老师会引导大家对文本核心问题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在赵宇飞看来,这门课给他的哲学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他也对古今中西不同文明形态的思想都有了更多的理解,视野更加开阔。
“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不仅是念经典圣贤书,而是要把所学的东西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机的、灵活的理解,变成自己的价值、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而这要求师生之间有很好的互动式讨论,深入的探讨辩论。”北京大学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李沉简指出。
元培学院从2007年成立伊始,一直肩负着引领北大教育改革的重大使命。从2014年开始,元培学院通过修订教学计划,逐步推出一套整体的、全方位的、面向未来的通识教育体系。5年来,元培学院培养毕业生近千人,他们中有80%的同学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这些学生中,有的在专业领域做出卓著的成绩,有的则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学校着力建设以“经典阅读和研讨式教学”为特征的通识教育核心课,截至2016年底,共开设通选课300余门,通识核心课程50门。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深度学习与思考,认识自我,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以专业的精神建设通识课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通识的理念。除了通识教育的课程之外,学校各院系也在不断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金瑜对吴忠云老师负责的“物理化学实验”这门课程印象颇深。
“这门一学期的课程,一共有14个实验,包括燃烧热的测定、粘度法测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任务量非常大。”他表示在课前预习、写预习报告、做实验等一系列高强度的学术训练中收获很大。
截至2017年初,全校122个本科专业完成了培养方案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包括公共与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与自主选修课程4个部分。
改变“教”和“学”的方式,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校积极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通过设立教改项目探索教学方式转变,并以此带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推进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如推进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小班课教学”模式,中文系在“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上就做了这样的探索。
2016年开始,邵永海正式开展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小班课由博士生担任助教,带领学生剖析古书的文字、词汇、音韵等,开展了在大班无法进行的对对子等训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全面培养。
在邵永海看来, “有了小班课以后,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典籍的阅读和梳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
2016级中文系学生唐琪在为期一年的“古代汉语”小班课上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她与同学合作对《汉书》中的《霍光废昌邑》进行了字词句义的训释和历史事实、文本深意的探究。
追求卓越 培养引领未来的人(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