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北京大学近五年人才培养素描

期次:第1457期       查看:234


元培学院的学生在上讨论课 元培学院的学生在上讨论课


编者按:五年来,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在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领导下,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后勤服务、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北大校报特推出“砥砺奋进看北大”专题,回顾总结近年来学校奋力前行的实践、成就和足迹,展望未来发展蓝图,助力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事业。
深化以元培学院为试点、“加强基础、尊重选择”的本科生教育改革,推进以“国家需要、北大特色、国际前沿”为纲领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拓展“第二课堂”等全方位育人形式……近五年来,北大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北大风格”的教育体系,明确了全方位育人的更高目标:培养重基础、跨学科的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培养有理想、有情怀的人——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我的课堂我做主
初秋午后,元培学院2014级本科生邱丽颖准时赶到光华2号楼,参加当天的博士生讨论班。以本科生的身份走进博士生的课堂,看似充满挑战,邱丽颖却早就习以为常:“我对市场营销特别感兴趣,一学期要在光华管理学院上好几个这样的讨论班呢。”
三年前刚入学时,邱丽颖本想学习数学,谁知一年后她就被经济学吸引,由理转文,确定了金融方向,而大二暑假,一次到加拿大参加暑期学校的经历又让她迷上了市场营销,回国后便常常跑到光华管理学院听课,求教于那里的老师们。她对专业的选择和调整在元培学院颇具代表性:“元培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学校教学资源允许的条件下任意选择课程,并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再决定专业方向。”
除了自由,元培赋予邱丽颖的还有主动和勇敢。“元培和其他院系最大的不同点是,学院里同学们的专业都不一样,可当我们跟着其他院系上课时,我们又不属于那个院系,和周围的人还是不一样。这些‘不一样’迫使我们必须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不断与他人主动融合。”邱丽颖很喜欢在元培“人文经典”通识课上读过的麦尔维尔的名著《白鲸》,“融合需要勇气,这本书教会我勇敢。”
2014年,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就任元培学院院长。学院推出一套整体、全方位、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计划,包括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设立交叉学科专业、建立前瞻性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基础课、实施弹性学制、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推行全方位导师制、完善住宿制书院、打造国际交流平台等一系列新举措,尽最大努力实现北大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元培学院和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本科期间赴澳门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京都大学的游学之旅给邱丽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5号宿舍楼地下室由元培学院学生自主管理的电影院、健身房、元培书房也令她津津乐道。元培学院学生会主席、2015级本科生毛基恒亲身参与了住宿制书院学生空间的建设,他认为,元培的学工体系很有特色:“我们除了学生会和团委,还有专门负责学习的学生学术委员会和负责图书馆的元培书房,几大组织各司其职,学生参与程度很高。”
修读金融、数学双学位的毛基恒很享受元培的课程体系——降低对必修课和总学分的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不仅满足于教学计划,而要追求更高的目标。“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的本科生需要修满140多个学分,而我只需要修120个学分,不感兴趣的课程可以不选,腾出时间来学习数学和计算机。”毛基恒致力于量化金融研究,希望能多上一些理工科课程,以促进学术的交叉,“元培重视基础教育、全面发展,相信这种跨学科视野对我今后的研究会有长远的影响”。(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