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燕园历史建筑维修保护工程启动

期次:第1451期       查看:70






永昕群向记者展示燕园建筑维修保护方案永昕群向记者展示燕园建筑维修保护方案 夏昕鸣 夏昕鸣 摄 摄
  俄文楼小礼拜堂 俄文楼小礼拜堂( (祈祷室 祈祷室) )
  民主楼原小教堂顶部屋架与天花民主楼原小教堂顶部屋架与天花


一百年前,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在紫禁城与中国传统建筑初次邂逅时,曾这样表达自己的震撼:“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建筑群,其他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不可能找到如此宏伟壮丽的建筑。”1919年,燕京大学新任校长司徒雷登着手筹备校园建设,墨菲即将“复兴中国传统”的建筑精神根植于上世纪20年代燕园的设计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的目的,是使燕园成为“仅次于北京紫禁城的建筑杰作”。
历经百年风雨,燕园建筑群不负使命,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中国教育取得的卓越成就。从1952年前的燕京大学到1952年后的北京大学,燕园建筑群一直作为大学校舍使用,在今天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使用,部分燕园建筑的保存情况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不容乐观。因此,自2016年9月以来,北大启动了新一轮的燕园历史建筑维修保护工程,此次维修和保护的对象包括俄文楼、民主楼、外文楼。为进一步了解该项目的进展,本报记者采访了燕园历史建筑维修保护项目设计负责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永昕群副研究员。
“目前,燕园建筑群主要面临着结构承载力不足、长期使用造成的内外形象破旧、特色空间被不当改动以及水电空调设备陈旧等问题。”永昕群告诉记者,“具体而言,俄文楼的屋面由于荷载过大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险情,其屋面檩条发生了三处折断,出现塌陷漏雨的情况。民主楼二层北侧在燕京大学时期原本是学校的教堂,空间与梁架结构非常有特色,但上世纪90年代装修时改变了原貌,做了一个大吊顶,把整个屋架完全掩盖住,以满足大会议室的功能要求,此次我们将试图恢复原有空间。外文楼庑殿顶的屋架也存在因残损导致的安全问题,我们也将仔细分析墨菲的设计图,结合现状,加固屋架,合理利用空间。”
燕园历史建筑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承载着一个世纪以来著名学府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同时,它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载体,例如俄文楼曾是燕京大学女校的教学主楼,记录了燕京大学男女合校的创举。燕园建筑本身融合了中西建筑技术,外观是中式特色的大屋顶及彩画,内部结构却大部分采用西方钢筋混凝土梁架,并带有中国传统木制梁架的印记。与皇家园林紧密结合的布置将教学功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功能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十分优美的教育环境和人文氛围。
去年9月文物保护工作启动以来,北大基建部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方案设计单位,针对外文楼、民主楼、俄文楼开展维修设计工作。该院设计团队对燕园建筑群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多次勘察,在文物保护的原则与理念指导下提出了维修方案,针对每个楼的特殊情况和要求设计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此后,方案通过了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俄文楼目前已经完成了施工图设计。
“文物保护的原则之一就是在不破坏其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最小干预。俄文楼屋架的加固措施要点就是要保护现有的木屋架,虽然其承载力不足,变形破坏严重,但是也不做更换,而是现状保留,在现状基础上包钢加固。”永昕群介绍说,“文物保护的另一个保护原则是尽量展现文物价值。民主楼在方案设计时,希望恢复小教堂内部空间与原有结构形式,让苍穹里满天星斗的景象重新出现在屋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护并展示其文物价值;同时兼顾空间利用,计划营造一个特色鲜明的国际学术交流场所。”
清华和北大的校园建筑都是墨菲的作品,但两校的建筑风格却大相径庭。有学者认为,清华在当时是国立大学,秉承西学东渐的方针理念,因此在1911年修建时大部分建筑都采用西洋风格。而燕京大学原是教会学校,西方人为了使自身的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所以在校园建筑风格上,更希望贴近中式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在墨菲设计燕园前后,中国形成了一个复兴本土建筑风格的潮流。除燕京大学外,墨菲在华先后主持了福建协和大学、长沙雅礼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以及岭南大学部分建筑的规划设计,这些校园空间和校园建筑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大体同时期的金陵大学、武汉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古典复兴”潮流下的优秀高校建筑作品。
在永昕群看来,这一批保存到今天的高校校园建筑年代相仿,目前基本还都承担着教学功能,而随着岁月变迁,面对的问题也基本相似,在建筑文物保护的案例和经验上可以相互借鉴:“譬如南京大学的大礼堂,在上世纪80年代做了一个很大的更改,改变了原本的样子,前些年按原貌进行了复原并做了结构加固,对文物价值的保护效果不错。至于文物建筑空间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各学校也做了一些尝试,有的学校将老楼中式大屋顶下部原来凌乱的储藏空间在保护前提下设计成交流空间,效果也不错,算是比较前卫的做法。”
(校报记者 夏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