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发为国 达济天下

— —记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建院十五周年

期次:第1433期    作者:校报记者 马昕琳   查看:175


北大冬季越野赛全体政管参赛学生合影北大冬季越野赛全体政管参赛学生合影


【编者按】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自叙“自束发读书轩中”,晨夕不辍的勤学之境令人敬佩。古代男子15岁束发为髻,自此“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2001年建院以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走过了15个耕耘的年头,今年12月,政管这位“青年才俊”也迎来了属于他的“束发”之礼。
隆冬的深夜,十余名学生齐聚政管学院图书馆。尽管连日繁重的编剧、拍摄、剪辑已经让他们体能下滑,同学依旧苦中作乐,相互打趣地完成着最后的“临门一脚”——他们将以一部原创微电影《理想国》,为政管15周年庆典献礼。
12月17日晚,这支由本院本硕博学生组成的“非专业”摄制组,用政管人特有的情怀与独特的电影语言,赢得了晚会首映式上经久不息的满堂彩。“每个政管人心中都有个难以割舍的理想国,正因为此,他们格外关注这片土地上的状况与生民,把造福天下当做自己的归途与使命,这就是政管人。”2016级博士研究生郭宏樟作为本片的总导演,藉由主角之口,道出心中对学院前辈们的敬意。
15年来,一代又一代政管学子在这方理想国的沃土上扎根、生长,展现出全方位、综合型人才的卓越品质。
向下探,人才培育为基
2001年12月22日,北京大学宣告全国首家政府管理学院成立,这个由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三大学科支撑的综合性学院开启了它的独特篇章。15年以来,学院在基础设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立了“本科、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政策专业硕士(MPP)、博士及博士后”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
谈及办学目标,常务副院长燕继荣教授认为:“首要的是培育顶尖的学术和管理人才,既包括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领军人才,又包括实践型的领袖人才。”这一首要目标,凝聚了几代政治学人、公共管理学人、区域经济学人的心血和期望。除了常规学位项目以外,学院还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化教育、面向国际学生开展援外教育,燕继荣介绍称,学院当前将学位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结合,将长短期项目结合,对于学生未来从事学术研究、政府管理以及其他公共组织和公共治理活动的不同路径均有相应的培养体系。
建院之初,政府管理学院“蜗居”于原法学楼三层一个角落,直到2006年夏天,学院才得以入驻校园东北角宽敞明亮的廖凯原楼。而无论在何种环境和时局之下,每一位政管教师始终将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作为基本职责,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共同使命。这一培养目标当前有了更为清晰的定调,俞可平院长上任以来,以“传扬政治文明,引领学术新潮,培育优秀公民,造就卓越领袖”为理念,希望依据“双一流”的标准,全面提升学院质量。
学业教育之外,学院非常重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院党委副书记姚静仪对于在新生中广受好评的“博雅家·乐创”活动深感自豪。2015级本科生们至今对当时的景山游览、红楼参访、素质拓展、定向越野等精彩活动记忆尤深。“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能自主组织一场活动,能在合作中交到新朋友,对他们今后四年的发展非常有益。”姚静仪介绍说,这一项目秉承北大“博雅教育”的基本理念,自2010年始,在学院党委领导、团委指导下,已经逐渐成长为一项培养本科生的自主创造力、自我发展能力、合作协调精神的特色品牌活动。  
向上攀,学科前沿为梯
青春的学院却有着悠久的学科历史。学院的发展史可溯源至京师大学堂时期,初期办学章程之中,25门课里就包含“初级政治学”和“高级政治学”两门政治学课程。可以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的发展同20世纪中国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见证了百余年的荣辱。
时间行至新世纪之初,正当全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之际,国家发展的实际强烈呼唤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创新政府,呼唤政治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的提升和发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应时应运而生。
15年来,依托北京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秉承“管理政府、治理国家”的宗旨,北大政管成长为中国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的一面大旗。学院第一任院长、现任名誉院长罗豪才教授作为院史的见证人倍感欣慰:“从政治学专业到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再到目前的政管学院,不仅学科门类更为丰富,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1998年,杨开忠教授领衔的城市与环境学系共同加入筹建学院的学科队伍,形成跨学科、多样化的学院架构。
15年来,政府管理学院的学科自信在各个领域充分体现。在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三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之中,以政府管理学院牵头的北京大学政治学科始终名列第一,公共管理学科一直名列前茅,这足以证明学院的学术根基、教研实力和优势地位。
教育部政治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发展同样是学院学科建设的成就之一。作为政管学科发展的战略伙伴、全国高校唯一的政治学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在李景鹏教授、谢庆奎教授率领的团队领导下成绩斐然。王浦劬教授将其表述为“与学院同期问世、同步发展、相向而行,共同担负和支撑学院与学科的发展”。2013年,由“四校一院”组成的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为打造新型智库奠定了基础。今年,由王浦劬挂帅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将联合多方力量助力学科前沿的探索。
而在学科应用层面,学院十余年来持续为政府改革和社会发展建言献计,教师多次参与国家和地方治理、政府绩效管理等领域的改革设计,与中央各大部委及地方政府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研究成果亦在相关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向外走,国际交流为帆
政府管理学院15周年庆典晚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管人尽情展示个人风采,德国留学生蒂娜和她的MPP同学们表演了热情洋溢的原创歌曲“Song of PKU(北大之歌)”,激昂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诉说着他们对中国、对北大、对政管的热爱。其中一句歌词写到:“多彩的我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城市,这就是国际化。”
和蒂娜一样,14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双硕士项目学生毫不吝惜地表达对学院的感谢:“就像一家人一样,学院常常组织联谊活动,譬如李博老师带我们去爬了长城。”这次晚会的机缘之下,蒂娜认识了更多的中国学生,和院研究生会文艺部的节目联络人成了好朋友。
这是体现政府管理学院多元包容、异彩纷呈的一个侧影,也是它利用国际生源开展交流合作的写照。学院当前的52名在职教师团队之中,留学归国博士达19人,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国际化、促进学生视野的国际化,学院对于课程体系、合作项目、课下培育等方面日益重视。
今年7月2日,由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北京交通大学协办的“转型中国的城市治理与规划”国际研讨会暨第十届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年会在北大政管学院召开, 3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城市规划与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争鸣热议;10月20日,国家治理论坛“治理创新: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各国高校、科研机构和政策咨询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共商国是……国际会议的等级和规模日益提升,政管人越来越有底气地从“家门口”向着国际舞台发声。
“我们研究的是中国模式,探讨的是中国体制,但全球紧密联系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具备国际视野,”燕继荣认为,“学院未来必会朝着更大的舞台迈进,所以‘开放性’非常重要,我们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向内行,修身治国为务
“天下为公,报国为怀”的八字院训是政管人的时代担当与使命, 而《礼记》所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政管人自内而外的信念与坚守。
2016年是北京大学青年政治人论坛举办的第三年,今年的主题是“青年理想与时代责任”。每年论坛依据党的全会精神拟定年度主题,让知名学者带领青年学生一道,问辩正义法理、探寻良政善治。连续三年参加论坛的2013级本科生、院学生会主席邹瑞阳对当前国际发展的大环境很有自己的见解,他深深体会到,“身处大时代的我们同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能够在学院前辈们的思想光辉下成长,何其幸运。”
和他一样有着高远志向的政管学子,正是在课堂上、实践中悄然埋下了“情系家国”的种子。“我对正义观的思考始于李强老师的政治学概论课,课堂上听老师讲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区别,觉得这种思辨的过程很有趣,”2015级本科生吴李桐谈起专业问题时眼神坚定,“很多知识想去深挖和内化,所以下学期分专业的话,我倾向于选政治学与行政学或者行政管理。”在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李红宁是政管2015级MPA学生,作为在职生的他非常珍惜每个周末的北大课堂:“印象最深的是常志霄老师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课,老师希望我们能通过对制度演进的学习,塑造新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在工作中发挥效用。” 专业的熏陶给了政管人科学的态度和逻辑辨识能力,也让政管学子们有了更为开阔的格局和眼界,既保持着对世相的冷静观察,又不忘关照和回馈社会。
“初心不改,直面挑战!”院长俞可平教授在政府管理学院15年庆典大会上提出了响亮的号召,政管人将继续为推进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事业助力。
风雨历程俱往矣,束发为国再前行。建院15年来培养了7000余人,待到而立之年、甲子之年甚至更远,政府管理学院必将见证更多英才的诞生,也必将为这幅“家国天下”的瑰丽画卷添上更为浓墨重彩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