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的心

期次:第1367期    作者:蒋华雄,龙茂乾   查看:230






  11月8日,是北大男篮的小伙子们值得铭记的一天。在这天结束的第五届亚洲大学生男子篮球锦标赛决赛中,他们以94-91的比分战胜占有主场优势的中华台北队,获得冠军。
  五个月之前,他们刚刚历史性地获得了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不到半年时间里,他们先后夺得了两个重要冠军,创造了中国大学篮球的奇迹,顷刻间无数的掌声和鲜花围绕着这支冠军球队。从默默无闻,到今天脱胎换骨的华丽蜕变,北大男篮发生了什么?
  北大篮球主教练张剑和他的球队又经历了哪些故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这只冠军队伍。
  

    从“一穷二白”到崭露头角

   初见张剑是在今年11月中旬的一个讲座上。在二教207的讲台上,央视名嘴、北大男篮的忠实“粉丝”撒贝宁对着台下300多名听众“调侃”这位北大男篮功勋教练。
  台下人头攒动,连教室过道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他们要来听这位中等身高、身体发福的中年男子讲故事。他们想弄明白,这位其貌不扬的教练有着怎样的魔力,竟能带着男篮的小伙子们创造中国大学篮球的奇迹。
  球员很拼命,学校很重视,这是张剑给出的答案。
  再次见张剑,是在他位于邱德拔体育馆一层的办公室里。办公室不大,四米见方,墙面密密麻麻贴着他与历届球员们的合影。简单寒暄后,他便打开了话匣子。
  对于张剑,有两个年份始终绕不开。1985年大学毕业的他加入了北大体育教研部,执教北大女篮。四年后的1989年,他开始执掌北大男篮帅印。恍惚间,近三十个年头,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北大男篮。
  一穷二白,是张剑最初执教北大男篮时的窘境。
  “没球员,没场地,没资金。”张剑对记者细数当时的北大男篮“家底”。只有两三名篮球专业的学生,还有一群来自各个院系的篮球爱好者,这就是张剑手里的“牌”。这只“拼凑”的球队,每天要在水泥地上训练,崴脚、擦伤、手臂磕破成了家常便饭。由于球队资金匮乏,球员们还要自备训练用水。
  “球员为学校打了四年球,毕业前球衣都要脱下来还给球队,留给下一届球员!”张剑感慨地说。
  筚路蓝缕,创业维艰。即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男篮的小伙子们也没有放松自己的要求。在张剑的带领下,队员们苦练体能和技能,队内对抗当做实战,毫不马虎。
  “当时,参加比赛,我做梦都想拿个冠军。”张剑说道,“让队员们觉得训练场上的四年值得!”
  1994年北京市大学生高校篮球联赛第二名的成绩,是对他们一个小小的褒奖。但是,冠军对他们来说似乎仍有点距离。
  时间来到1998年。这一年,对北大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迎来百年华诞的北大,吹响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
  张剑和男篮的小伙子们,心里想着要为母校的百年华诞送上自己的礼物。
  当时,正值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正式推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面向社会、面向高校的大学生专项运动联赛。北大男篮参加了CUBA北京高校选拔赛暨北京市大学生篮球联赛。小伙子们不负众望,一路过关斩将,摘得第一名,为母校送上最好的生日礼物。
  这是北大男篮的第一个冠军,也让张剑和队员们尝到了冠军的滋味。
  

   中国大学篮球的奇迹

    北大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蔡元培校长提倡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在北大这片沃土上,先后孕育了羽毛球、乒乓球、赛艇队等高水平运动队,北大男篮正在快速地汲取营养。
  进入2011年,北大男篮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球队先后吸引了一批优秀球员,队伍结构逐步完善,后勤保障得以加强,球队面貌焕然一新。
  “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以超过重点线的成绩保送到北大的,不仅球技好,而且脑子好使。”看得出来,张剑对自己的队员是相当满意。
  2011年,北大男篮拿到CUBA东北赛区第八名,而仅仅一年,到2012年竟夺得CUBA东北赛区冠军,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却也是情理之中。
  在与清华男篮一场关键小组赛中,北大男篮队长王泽奇被撞受伤,赛后查出左臂骨裂,医生强烈建议进行绷带处理,绝对不能比赛,不然会影响骨头恢复。但为了不影响士气,王泽奇让队医和教练瞒着队员们,只经过简单处理,第二天又回到赛场上。
  “我们的球员对冠军太渴望了,为了荣誉,他们真的拼了!”张剑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很激动。
  苍天不负有心人。正是凭着这种敢打敢拼的精神,2013年北大男篮首次杀进CUBA总决赛。当时遇到了如日中天的华侨大学男篮队,球队最后遗憾屈居亚军。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折戟沉沙的北大男篮没有就此消沉,一年后,他们卷土重来,气势如虹,再次杀入CUBA总决赛。
  面对老牌劲旅太原理工大学男篮队,男篮的小伙子们没有让机会再次溜走。一开局,北大男篮就迅速掌握场上主动,愈战愈勇,经过四轮鏖战以77-60力克对手,历史上首次问鼎CUBA总冠军。
  五个月后,北大男篮代表中国出战亚洲大学生男子篮球锦标赛,并一举夺得冠军。这是中国代表队第一次获得该项赛事冠军。
  短短3年,北大男篮从东北赛区冠军到全国冠军再到亚洲冠军,堪称中国大学篮球的奇迹。


  “除了冠军,我们什么都不要”


  进入北大邱德拔体育馆的篮球训练场,一群高大而帅气的小伙子进入我们的眼帘。跑位,抢篮板,协防,扣篮,球员们正在进行紧张的攻防演练。
  “传!”“投!”“卡位!”“防守!”助理教练王利在场下大声呼喊着,指挥着场上球员训练。这位从事篮球运动二十年的运动健将,对于每天的日常训练从来都是一丝不苟。
  每天两小时训练,是北大男篮队员的“必修课”。对于这样的训练强度,王泽奇和郭凯都已经习以为常。他们二人都是凭优异成绩于2011年保送北大,分别就读于元培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
  在刚进队的时候,王泽奇一本正经地对郭凯说,我们要在三年之内拿总冠军。但是,这个过程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年轻球员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希望在球队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刚开始,自己很想为球队建功,在赛场上一心只想着去冲,去抢,去得分。”可是经验不足的王泽奇,经过半年的努力却发现,尽管自己得分较高,但球队并没有赢球。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队员身上,他们逐渐意识到个人强并不代表整体强。一支人才济济的球队,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每个球员的特点,提升团队整体的战斗力,考验着教练的智慧。
  “我当时就想着进攻得分,可是张老师认为我更适合防守,于是每次比赛都吼着我传球。”前锋李琳当时觉得十分懊恼,而今天看来,这却是他真正融入球队的关键一步。
  殊不知,张剑和王利教练是在有意识地“打磨”球员身上的棱角。
  “要多组织”,王泽奇也被教练无数次敲打,“不要持球太久,把球传给机会最好的队友!”
  “打球的时候忘记自己,想着球队,想着这个整体。”张剑的话在球员的耳边不断回响。“没有个人的无私,就没有球队的整体”,郭凯认为这是他打球最重要的成长,相比做一个孤胆英雄,他更喜欢和大家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
  教练无数次的“打磨”,球员们之间建立信任与默契,使得北大男篮开始具备了冠军气质。
  但是只有这些还不够。众志成城的拼搏精神构成了冠军的最后一块拼图。
  11月8日,在亚洲大学生男子篮球锦标赛决赛上,比赛进行到第四节,比分胶着上升。看着队友们在场上拼了命的争抢,无数次的倒地,半决赛左腿受伤无法上场的郭凯在场边焦急万分,大声地对教练喊道:
  “教练,让我上吧!兄弟们都拼成这样了!”
  郭凯带伤上场,为球队注入一剂强心剂,极大地鼓舞了队友的士气。忍着剧痛,他单节砍下14分。球队一鼓作气,终于力克对手,成功问鼎冠军。
  “除了冠军,我们什么都不要!”这是每一位球员的前进动力。但在他们心中,还有另一个“冠军”要去追求。
  北大“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不甘人后,虽然训练和比赛很苦,他们也不敢在学习上有丝毫懈怠。落下的课,他们会及时补习;作业不明白的问题他们虚心向同学请教……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他们想要去追寻自己未来的那座“冠军奖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在激励人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重要性,而北大男篮的成长诠释了这一体育精神,也为北大校园吹入了一缕春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北大男篮,正向着下一个冠军出发。